欧亚国际上分(认证)百度信誉V-6344802。浏览:6344802次,点评:100次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烧烤炉通风口像蔚来Logo被判赔30万。欧亚国际注册
文化中国行|这届年轻人爱逛博物馆,国博35岁以下观众超六成
打卡线下展览、购买博物馆文创、分享看展体验……社交媒体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而国家博物馆,无疑是众多文博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近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亲身感受了百年国博百年不遇的“文博热”。
今年截至11月28日,国博观众累计预约已达6309187人次,日均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六成,彰显出其在年轻群体中强大的吸引力。
多元展览,带你穿越古今中外
踏入国博,丰富多元的展览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为观众带来兼容并蓄的文化体验。
走进中央大厅,这里正在举办“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从带有“CCP”字样的早期党旗,到福建平和农民暴动红旗;从新中国成立前国旗方案的征集论证,到开国大典的升旗时刻;从海岛民兵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的升旗仪式,到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携带国旗飞越南极点上空,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上飘扬于天安门广场的红旗……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背后,是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黎介绍,此次展览精心挑选各个历史时期的红旗、国旗、17幅馆藏经典美术作品。他说:“之前国博曾展出的‘明星’展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一对大红灯笼等,都保留了下来,不少观众前来排队打卡拍照。”
2024年,国家博物馆共主办或参与进出境展览10个,其中入境展览6个,出境展览4个,项目数量为近年之最。
黑底红画的化妆盒、金链网头饰、青铜勇士小雕像……在“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希腊的世界。玫瑰、莎草等香料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引领人们探寻古希腊人的生活风貌。在这里,东西方审美差异与共通的对美追求相互交融,让观众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而“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以138件(套)珍贵文物,向观众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百态与文化艺术魅力。那些琳琅满目的美器和日用物品,犹如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们领略到异国文化的独特风情。
文创爆火,带火文物
上午9点,现代快报记者在国博一进门的大厅看到,已有观众在排队购买凤冠冰箱贴,国博工作人员称,这已是常态。据了解,馆内每日售出3500件凤冠冰箱贴,其中木质款1500件,金属款2000件。国家博物馆每日向观众发放1750个号牌,拿到号牌的观众可以购买2件凤冠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表示,即便有限购,凤冠冰箱贴往往也会在开展后1个小时内售罄。
据了解,今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其中还出现了凤冠系列、机甲拼插玩具、国博护照、AR考古盲盒、马面裙等多款备受观众关注喜爱的产品。其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截至11月27日,两款凤冠冰箱贴共计销售超53万件,成为国博近20年来当之无愧的“销冠”。
文创的火爆也带火了文物本身。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明清展厅,凤冠冰箱贴的“本体”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目光。展柜前排起了长队,都是带着冰箱贴前来“合影”的。工作人员表示,暑期、国庆等旺季时,排队参观的队伍更是蔚为壮观,最长可达数百米,甚至能从明清展区蜿蜒至辽宋夏金元展区,那“穿越千年只为来看你”的场景令人动容。
国博到底有多火?暑期,国家博物馆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国庆假期,国博预约最高峰日达121.6万人,7天平均每天约有95.4万人预约。即便是在淡季时,每天也有近52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
2025年,国博还将推出这些“大手笔”展览
国博的火爆是有原因的,每年“大手笔”展览不断。在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5年,国博还将推出一系列大展。
推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全新改陈亮相。推出国家展览计划,筹划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展”“全国大学生设计与创新优秀作品展”“全国农民艺术大展”“向‘新’而发 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合国家文物联展”等国家展览。
除了国内的展览,国博还计划引进“乌菲齐馆藏美第奇家族珍藏展”“列宾特展”“宇宙编年史——艺术与科学沉浸式展览”“沙特现当代艺术展”“意大利文物精品展”等国际展览项目,让观众不出国门,就能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向俄罗斯、意大利、希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推出“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等国博展览。
此外,国博还将于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出版发布《“古代中国”青少年读本》。推进“智慧国博”应用向观众服务和文物传播效能转化,推动“中华文明云展”三期建设,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新体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