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简牍载春秋 文脉传千古

mmexport1731204858227.jpg
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mmexport1731204214266_edit_770258488141324.jpg
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mmexport1731204203283_edit_770243855421382.jpg
灭火演练

腾龙公司会员开户【打电话,你我乐在沟通!】你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15529166668✅近日,3名95后大专学历女干部被提拔副科事件引发关注。11日,记者向吉安市委组织部反馈网友关心的问题,工作人员给予了回应。腾龙公司怎么注册开户

  【光明论坛】

  作者:乔清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来到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有典有册,郁郁其文;代代相续,从未中断。然而,毋庸讳言,在现代学术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甚至对我国不少典籍的真实性心生疑虑。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简牍等地下文物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现状。王国维根据出土文献材料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证明历史记载的“纸上之材料”,肯定了《史记·殷本纪》对殷商帝王谱系记载的准确性,得出多数古籍有其渊源、不可简单否定的清醒结论。

  简牍载春秋,文脉传千古。持续出土的文物器件和文献典籍,逐渐强化我们的历史意识,唤醒我们将传统文化还原为生动的先祖生活的实践智慧,连接上我们自身的血脉生命,实现古与今的生命贯通。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不仅肯定了作为地域中心的实体意义的中国,也塑造了作为精神向往的文明意义的中国。殷墟甲骨文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根脉载体——成熟的汉字,而且依托这些文字保存了中华先民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决了孙武、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历史困惑。《马王堆帛书》文献证明了“思孟学派”的存在,明确了千年来古人已经语焉不详的思孟五行的内涵。郭店楚简肯定了老子《道德经》的较早版本,海昏侯墓出土了失传的《齐论语》。云梦简牍不仅有古代战士的家书,还有为官之道的总结,环境保护的法律《田律》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历久弥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支撑传统文明的生态环境至今仍然能够支撑现代文明。其中,环境保护的政治机制建设和法律的约束作用厥功至伟。出土简牍补充了历史记载中遗失的文献,复原了文化文明的历史图景。思想史的细节越来越精确,社会史的生命力越来越鲜活,文化史的底蕴越来越丰厚,文明史的连续性越来越突出,古人与今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如果说简牍文献的研究属于古典学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学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中国的简牍文献的丰富性、可信度为任何其他文明所罕见。地上与地下,文字与实物都能相互印证,许多地名甚至沿用了三千年未曾改变,这为我们建立中国古典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中国古典学所依托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使古典文明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中国古典学不是学者对一些已死的语言、文化、文明的客观性、对象性、知识性的研究;恰恰相反,文脉一贯、道统为一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生命的连接。研究者就是被研究者,我们就是他们。研究不是研究研究者之外的对象,而是研究者的自我认知和主体意识觉醒。研究不是求知,而是文明生命的自觉赓续与复生。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不是寻找逝去的古,而是接续当代的今,让古和今在当代时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场景中——相互映照、交相辉映。由古,感知当代的历史纵深;由今,洞察文明的演进走向。

  读懂简牍,我们就能够看见民族来时的路,能够抵达远方牵挂的家。《礼记》记载的婚丧嫁娶礼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尚书》记载的“虞”官所对应的正是今天的政府环保职务,《庄子》记载的“监河侯”恰如今天的“河长”……述往思来,文脉悠悠,透过简牍文献,我们探究中国古典学的深妙,继而加深对一种文明类型的研究,研究结果能够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可信的学术学理支撑,丰富人类文明的百花园。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简牍文献贯通古今文脉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古典学接续文脉、塑造文明的学术特点。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着眼未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研究、传承好秦汉简牍,在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在新起点上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3日 03版)

【编辑:刘阳禾】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