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上海专家教授跨学科携手探索诊疗新策略 助心血疾病早诊早筛、精准防控
欧亚国际在线注册(认证)百度信誉V-6344802。浏览:6344802次,点评:100次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烧烤炉通风口像蔚来Logo被判赔30万。欧亚国际二维码
中新网上海12月12日电(记者 陈静)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民众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病是首要病因。探索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启动原因,寻找稳定血管斑块,减少心梗事件新策略,是健康中国的重大需求和科技攻关亟需突破的重点方向。
记者12日获悉,临床与基础结合、医工与医理交叉,一个由6位中青年专家学者组成的“医学创新团队”(简称: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不断探索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治的新策略。他们研发了适用于社区人群的早期筛检和精准诊断新技术,推动了心血管疾病防治关口前移。
这个“医学创新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附属瑞金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6位专家教授组成,专业结构互补、科研活力充沛。团队携手开展的“缺血性心血管病机制与干预”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作为团队牵头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卜军教授介绍,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早诊早治的难题,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了从斑块破裂源头到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策略的系列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充分利用医工交叉临床转化的优势,合作自主研发了系列中国原创技术和创新器械,指导缺血性心血管病早诊早筛和精准防控。
“致心血管猝死高危斑块的早期检出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卜军介绍,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建立了斑块易损性评估新方法,提出了冠脉不稳定斑块国际新型分类标准,并实现互联网远程血流储备分数的智能筛查和无创冠心病精确诊断。
针对亚临床心肌损伤难以早期发现的临床瓶颈,团队创新性地结合心肌无创类病理与影像学特征,开发了基于AI的影像学智能化心血管事件预警流程并指导精准分层与干预,为早期心肌损伤筛查提供了高度可重复性的精准评价工具。“缺血性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现有手段干预下仍存在着高残余风险。”卜军介绍,推动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防控关口前移,降低社区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是团队的重要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在社区人群中早期识别那些具有潜在风险的、临床前期心血管高危人群,并对他们进行提前干预。这种干预不只是药物干预,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善与干预。”卜军说,“专家教授们深入社区了解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根据社区人群的流行病学信息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例如,利用AI开发可穿戴设备等健康管理工具,进行大数据收集和智能分析,对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团队成员还特别关注了睡眠模式对社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如经常需要倒班工作的医护人员、司机以及经常熬夜的IT工作者等职业群体。他们通过社区大队列调查发现,这些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团队方面介绍,专家教授们正在通过社区队列研究和临床干预研究,探索更合理的睡眠模式和倒班工作模式。
团队合作开发了社区人群心血管病代谢风险的精准分型和早筛技术,建立了社区代谢高危人群。针对社区人群不良代谢行为方式,开发了大数据驱动的AI主动健康数字处方,推动了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防控关口前移。
据悉,未来,该团队将进一步通过深度交叉合作,共同围绕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源头到精准诊疗的多个瓶颈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策略。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设立于2000年,旨在支持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组建和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团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人才计划类项目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