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专栏

东西问丨托马斯·拉贝:我们为何传承约翰·拉贝精神?

  

欧亚国际手机版(认证)百度信誉V-6344802。浏览:6344802次,点评:100次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烧烤炉通风口像蔚来Logo被判赔30万。欧亚国际APP

  中新社柏林12月12日电 题:我们为何传承约翰·拉贝精神?

  ——专访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任西门子公司员工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多中国人提供庇护所。他在华期间写下的《拉贝日记》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迄今87年过去,拉贝家族延续着跨越百年的中德情谊。

  73岁的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是约翰·拉贝的嫡孙。他长期致力于中德医学合作,并在全球设立多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努力弘扬约翰·拉贝精神。在2024年12月13日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托马斯·拉贝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阐述传承约翰·拉贝精神的现实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理解您祖父约翰·拉贝先生的精神?他的精神在当今国际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托马斯·拉贝:从祖父身上可以学到道德和领导力。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决策,不应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应秉持对他人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时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人道主义精神、领导力、致力于和平的努力以及博爱友好,都是他的主要精神特质。

  在当今国际社会,面对地区冲突时,这些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表示:“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今天,我们更需要为维护或促成和平努力,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享有一个“共同未来”。

2023年11月25日,第七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启动。图为参与徒步的人士走进拉贝故居。中新网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2005年,您与夫人在海德堡成立首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该中心创立初衷是什么?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托马斯·拉贝:我们在海德堡住所旁购买了一栋房子,作为中日学生交流场所,也作为博物馆和招待所。这座房子经过重新改造,居住区被布置为博物馆,花园里立了一座我祖父的铜像,并设有关于我祖父事迹的纪念牌。此外,我们将交流中心的一些功能转移到了我们居住的这栋房子里,大多数会议活动在此举行。

  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要用于举办展览、保存历史档案资料,及接受来自不同渠道的捐赠,以支持各种项目开展。例如,我们曾在12月13日,邀请中国和日本的学生共进晚餐,并在花园中举行纪念活动。此外,我们还组织书籍讨论会,促进文化和历史交流。为完善相关研究,我还拜访了位于柏林的德国国家档案馆,收集了与祖父一同在国际委员会工作的人员档案资料,并将这些内容整理进了《拉贝与中国》一书。

  目前,全球共有六座约翰·拉贝交流中心。除海德堡外,中国有两座,分别位于北京和南京;西班牙有一座,罗马尼亚有两座。第七座交流中心目前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申请。这些交流中心的运营和发展状况良好。不久前,我们还在北京的交流中心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并更好地将这些中心连接起来。

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致力于推动《拉贝与中国》的多语种出版。如何看待这本书国际化推广的意义?

  托马斯·拉贝:在本书中,我描述了祖父的生平故事和人生经历,特别是与1937年至1938年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相关的部分。书中还汇集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报告、德国专家对南京大屠杀及祖父的评价,以及我与中国的合作,重点介绍了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合作。这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从个人、学术和历史的多重视角全面展现约翰·拉贝事迹的作品,为纪念工作及国际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书所有收入将捐赠至约翰·拉贝中心的账户,用于支持中心的运营和各项活动。此外,我们还得到了其他私人捐赠者和组织的支持,正是这些帮助使各种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对于所有支持本书传播以及我们人道主义项目的人,我深表感激。这些收入不仅使我们能够继续从事人道主义工作,还将支持我们与中国合作,包括科学研究和共同出版等项目。

托马斯•拉贝与他编写的《拉贝与中国》。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就推动中德医学交流合作做了哪些事?您如何看待两国在医学领域的合作潜力?

  托马斯·拉贝: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专家阮祥燕教授指导下,我们与该医院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科学交流。我们共同进行了乳腺癌研究项目,建立了更年期门诊、生殖保护中心、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中心,并设立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库。我们还成立了中德妇产科学会,并于2024年举办了第16届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国际研讨会。我们共同出版了四本关于妇科内分泌学的中文书籍,这在业内是一项特别成就。我们还共同开发了“虚拟医学院”项目。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虚拟参观门诊、病房、手术室、临床实验室、医学诊断室、讲座厅、图书馆、药房等,了解诊断和治疗方案。我们找到了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希望借此改善全球医生培训工作。

  德中两国医学水平在部分领域存在差异。例如,在生殖医学领域,中国的怀孕成功率显著领先。就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两国存在巨大合作潜力,如在医学影像自动化分析、胚胎评估、精液分析和医学报告等方面。中国对此也展现出浓厚兴趣,我相信这些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托马斯•拉贝受聘为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2018年,您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对您意味着什么?作为约翰·拉贝先生的后代,拉贝家族是否承担了某种特殊使命?

  托马斯·拉贝:能够获得这一奖项我当然非常高兴。每个奖项都应激励得奖者不断努力,我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点。这不仅是一时的荣誉,而是对我们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结缘116年来持续努力的认可,非常特别。

  我对远东的热爱与我的祖父和父亲一脉相承。我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已经在学习高水平中文。虽然他目前非常忙碌,明年可能还无法前往中国,但他已经承诺会继续推动我们在交流中心的工作,并将我祖父留下的历史文献、理想以及人道主义榜样传承下去。当然,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展示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这对于促进民族与国际间的理解与和平至关重要。

  中新社记者:您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约翰·拉贝先生精神传承,促进中德关系发展?

  托马斯·拉贝:我希望我发起的工作能够延续下去,特别是在医学领域与北京妇产医院的合作。当前我们正在修订一本650页的新教材,内容涉及临床妇科内分泌学,计划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出版。

  目前,我们正在北京寻找可以举办更多展览的地点,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祖父的事迹。在2025年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我们计划在北京胡同里按原样复制南京的约翰·拉贝之家,作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我们需要找到祖父曾居住的胡同,并将向德国驻华大使馆及中国驻德大使馆寻求支持,将相关申请提交至中国政府部门。同时,我们还扫描并整理了祖父留下的其余11本历史书籍,将德文、英文和中文翻译文本编排成书,正在寻找出版商;我们也在寻找制片人来制作十集的系列纪录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持续推动德中友谊发展。(完)

  受访者简介:

托马斯•拉贝。受访者供图

  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名誉教授,全球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曾任德国妇科内分泌和生殖医学协会主席,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北京联合大学现代中国历史学客座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德医学合作与人文交流,积极弘扬约翰•拉贝的精神,为促进中德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房家梁】

编辑:刘有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