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AI“魔改”视频,让“科技向善”落地有声
欧亚国际网站— --溦 亻言—6344802—】—请认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11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外媒提问“董郁玉被判7年有期徒刑”:中国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违法必究。欧亚国际qq
管住AI“魔改”视频,让“科技向善”落地有声
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引导技术向上向善,让其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有力工具,应该成为各方积极努力的方向。
《甄嬛传》变身“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据12月10日新华社报道,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限期反馈工作情况;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在AI‘魔改’视频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以前是电视放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看什么自己就用AI做什么”——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总结了“AI魔改”视频的“无所不能”。这类视频大多是创作者脑洞大开,为经典影视剧中的名场面设置另一段离奇情节,并通过提供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在AI视频软件或网站上生成,追求的多是出其不意、惊掉下巴。对此,不少网友表示“初看觉得新鲜,但没底线地修改经典,传递的价值观大都是错误的,是过度娱乐了”,还有网友坦言“不少人可能笑笑就过去了,但对剧粉来说感觉是毁了角色”。
如此现实下,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对此类视频进行规范与监管,十分必要。提示中“相关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的表述,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AI魔改”视频的危害。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迭代升级的速度惊人,一个个新鲜且功能强大的产品,不断拓展着技术落地的场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过,对技术的运用也不时带来一些隐患——“AI换脸”可以让一辈子未走出深山的大爷开口“飙英文”,“AI复活”可以让已经去世的明星对大家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AI换声”可以随意克隆任何一个自然人的声音……不难想见,这些操作之下,有心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炮制名人音频作品以假乱真,甚至可以假冒某个特定的人精准“杀熟”、实施诈骗……当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变得不足为信,后果可想而知。AI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道德伦理、信息安全、侵犯权利等问题,不仅会严重污染网络视听空间,也为“科技改变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毫无疑问,任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应建立在符合道德伦理、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前提下。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引导技术向上向善,让其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有力工具,应该成为各方积极努力的方向。
防御和抵制那些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的AI应用,谨慎对待那些有潜在风险的AI应用,已有不少治理举措。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到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喊话”要求整治相关乱象,再到互联网大会上各方积极探讨“AI向善”、共同擘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AI技术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需要科学的信号指引,需要多方之力的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监管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应该引起重视,如AI训练时使用的算法模型存在问题、使用的数据存在侵权风险,不同级别的监管者法律责任界限不清等。相应的监管手段也要避免临时性、应急性,让“科技向善”更加有的放矢、落地有声。
就在这几天,有媒体报道了江苏无锡街道上出现提醒行人或非机动车越线、闯红灯等行为的“AI交警”,实现了交警警力的24小时守候。但愿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再与“惹祸”“侵权”之类相伴,而是成为赋能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给公众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工人日报)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方艺霖 责编:高婷 覃峰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