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年前华龙洞遗址创多项古人类学之最 未来发掘研究潜力巨大
2024-12-09 03:31

欧亚国际电投(认证)百度信誉V-6344802。浏览:6344802次,点评:100次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烧烤炉通风口像蔚来Logo被判赔30万。欧亚国际平台

  中新网安徽东至1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华龙洞遗址是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最重要的古人类遗址,是探讨人类演化、扩散及其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地点。

  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的中更新世古人类,也是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华龙洞遗址是分析人类演化过程中现代人行为出现的最理想的地点,与人类伴生的石制品为探讨古人类的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12月6日至8日于遗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举行,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徐星、陈发虎在内近百位中外古人类学研究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会,他们通过对华龙洞遗址实地考察和深入研讨以及圆桌会议交流,达成三方面学术共识。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对于华龙洞遗址未来发掘研究工作,与会中外学界代表认为潜力巨大。他们表示,华龙洞遗址洞穴坍塌原因复杂,对洞穴的成因、倒塌原因及其年代还有待探索,建议加强多学科、多手段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华龙洞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很大潜力发现更多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生存线索,建议扩大发掘和考察范围。

  华龙洞遗址发掘研究项目领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表示,华龙洞人属于一种从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其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虽然还保留部分原始特征,但总体来讲,华龙洞人的面貌特征,已经同现代人接近。研究表明,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华龙洞遗址1号地点,吴秀杰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古人类化石及相关遗存发掘研究情况。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吴秀杰在华龙洞遗址现场接受记者采访介绍说,2024年发掘出土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这也是目前所知中国出土的唯一一件跖骨化石。她指出,由于华龙洞遗址洞穴坍塌,目前发掘工作只是在洞口及周边进行,通过科技手段探测,遗址洞穴内还有曲折、复杂的空间,洞内是否有更多古人类化石及相关遗存,值得期待和进一步探索研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指出,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具有古老与现代并存的混合性特征,尤其面部和牙齿已出现一系列现代人标志性特征。华龙洞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东亚地区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在30万年前已经发生,这提供了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的新证据,也进一步证明东亚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多样性。

华龙洞遗址1号地点,刘武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该遗址10多年发掘研究收获。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他透露,在华龙洞遗址目前发掘研究的1号地点周边地区,已发现2号、3号、4号、5号化石地点。华龙洞遗址还保存有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未来工作前景。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15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和日本的古人类学家与会,聚焦华龙洞遗址及中更新世人类演化,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交流推动形成对华龙洞遗址创造多项古人类学之最的研究共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院士在会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华龙洞遗址出土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及相关遗存,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希望华龙洞遗址未来发掘研究,能为人类起源演化、迁徙扩散研究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学说,提供更多来自中国的证据。(完)

【编辑:田博川】

| 微矩阵
扬子晚报网:石家庄新闻网杭州新闻网零陵新闻网头条新闻看看新闻网世界新闻今日新闻四川新闻网娱乐新闻极目新闻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国质量新闻网中视新闻湖北新闻联播今日股市新闻房产新闻平昌新闻渠县新闻广州南沙新闻新闻发布会新闻稿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乐山新闻网新闻媒体蚌埠新闻网朝鲜新闻 普利策新闻奖新闻热点大事件西藏新闻网新闻大求真2021新闻六要素  中国新闻社济宁新闻新闻热点大事件今天重大新闻新闻直播间  世界杯新闻永州新闻网石家庄新闻最近新闻台湾新闻  宁远新闻网新闻联播直播海口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新闻学  新闻出版新闻出版总署青海新闻保险新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晋中新闻网海南新闻荆门新闻网中央新闻台湾新闻最新消息今天  九江新闻网俄罗斯新闻北京新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东方新闻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