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 正文

习近平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就中蒙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2024年10月16日 13:08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欧亚国际app下载注册— --溦 亻言—6344802—】—请认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11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外媒提问“董郁玉被判7年有期徒刑”:中国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违法必究。欧亚国际公司开户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短道速滑选手孙龙:不断突破的“中国龙”

  中新社记者 国璇

  随着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赛(简称“世巡赛”)北京站8日在首都体育馆落下帷幕,斩获3金1铜的中国选手孙龙成为本站的最大赢家。

  本站世巡赛,孙龙在男子1500米A组决赛中以2分17秒186的成绩摘得铜牌;男子500米项目,孙龙以40秒155的成绩夺冠,这也是本赛季中国队在世巡赛上获得的首枚金牌;他还和队友一起斩获混合团体接力和男子5000米接力两块金牌。

  从短距离到长距离,从单项到接力,孙龙多点开花,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接受采访时,孙龙表示:“无论是单项比赛还是接力比赛,我都会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既然已经站在赛场上,我必须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敢打敢拼,回望2024年的表现,24岁的孙龙一路成长,在龙年不断实现新突破。

12月8日,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赛北京站在首都体育馆收官。在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由刘少昂、孙龙、李文龙、刘少林组成的中国队获得冠军。图为孙龙在比赛中。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代表吉林队出战的孙龙在个人单项和接力项目独揽四金。3月的鹿特丹世锦赛上,孙龙又将男子1500米、5000米接力和混合团体接力三项冠军收入囊中,实现个人在世锦赛上的新突破。

  “十四冬”时,孙龙曾在比赛中尝试全程领滑等新的风格和战术,并立下了在国际舞台证明自身单项实力的目标。世锦赛“三冠王”的佳绩展现了孙龙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让我坚信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不凡”。

  时间拨回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参加冬奥会的孙龙在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失误摔倒,中国队最终无缘领奖台。赛后他泪洒赛场,并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连用六个“对不起”致歉。

  经验欠缺、心态不稳……面对外界的质疑,孙龙一度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北京冬奥会后,他和教练针对比赛中的问题认真复盘,重新规划训练内容。两年多的历练,让孙龙迎来蜕变。

  本次北京站,孙龙不仅斩获两个单项的奖牌,也在两个接力项目担当绝对主力。对此,孙龙表示:“中国运动员从不说累。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一员,只要队伍需要,我就会全力以赴,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主场作战也为孙龙注入更多信心。本赛季世巡赛,每支队伍都有自己专属的形象设计。其中,“中国龙”的标识代表着激情、自豪和活力。孙龙表示,“中国龙”的队服给予他力量与鼓舞,现场观众的加油声激励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采访中,孙龙多次提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男子500米A组决赛中,孙龙开赛后便占据领先位置,队友刘少昂紧随其后。进入最后一圈前,加拿大选手杜博伊斯超越至第二,此后试图超越孙龙未果,最终孙龙和刘少昂分获金牌和铜牌。“通过团队配合和队友的努力,我们一起拿到了这枚金牌。”孙龙说。

  打磨技术的同时,孙龙也在心态上有所提升。“金牌固然很让人开心,但是赛场上千变万化,没有常胜将军。”北京站后,中国队将马不停蹄前往韩国,备战将于下周举行的世巡赛首尔站。孙龙说,会和教练一起回看北京站的比赛录像,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我不会过分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接下来还有很多比赛。”谈及未来,孙龙表示会通过每站世巡赛积累经验,力争在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26年米兰冬奥会上为国争光。(完)

【编辑:田博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新闻联播直播cctv13新闻直播央视新闻直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漳州新闻网江苏新闻新闻六要素祁阳新闻网时事新闻近期新闻热点 今日新闻摘抄十条新闻联播直播在线观看平顶山新闻今日国际新闻新闻稿发布桂林新闻网蔚县新闻临沂新闻网钢铁新闻新闻发稿公司 新浪新闻首页甘肃新闻济宁新闻网新闻早知道极光新闻 内蒙古新闻联播新闻龙卷风新闻总署新浪新闻网安庆新闻网  琅琊新闻网新闻出版新闻监测新闻发布会客家新闻网  遂宁新闻百色新闻网湛江新闻竹溪新闻网山东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视新闻微博新闻调查武汉新闻中国评论新闻  燕郊新闻央视新闻直播宁波新闻教育新闻澎湃新闻网  通城新闻百度新闻郴州新闻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湖北新闻  泉州新闻中国石化新闻网咸宁新闻网新闻直播间腾讯体育新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