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获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国际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欧亚国际登录平台『+ゞ威』——6493007——」近日,有专家表示,“碎片化睡眠”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其危害程度等同于熬夜。欧亚国际手机app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等情况,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包括国际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在内,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已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11月29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所获新进展新突破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转化运用、法治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重构,管理效能大幅提升。其中,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知识产权领域重点任务推进落实和重大问题政策研究力度,进一步形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合力。

  ——全力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难点堵点。

  一是加快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完成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7922.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0%;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072亿元,同比增长7.2%,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持续推动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指导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比重达到12.7%。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加强,支持创新更加有力。

  一是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全面落地。

  二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利审查政策,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截至2024年10月底,中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达341.7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截至2024年6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三是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布局建设76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和4家产业分中心,累计指导案件1783件,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58亿元。

  ——大力强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有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在华建设15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2012年以来累计提升了23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近70个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与会各方在以往传统合作项目基础上,积极纳入重大问题国际立场协调、专利开放许可、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专利审查高速路等合作内容,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深度参与小多边和双边合作,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中法地理标志合作议定书以及中日韩、中澳、中新等知识产权合作纳入国家领导人高访成果,与美国专利商标局签署新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推动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升级扩容;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双边合作关系,与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专利审查高速路。

  衡付广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推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的知识产权贡献。(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