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破解跨区划流域治理“世界性难题” 检察公益诉讼如何发力?

  

腾龙公司会员开户【加微信,你我乐在沟通!】你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tlkf333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鼓励他们继续为中巴友好事业贡献力量。腾龙公司开户

  中新网济宁11月14日电 (记者 张素)前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律司司长帕特丽莎·莫伯特到访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一段最高检办理南四湖案的短视频引起她的兴趣。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个相连湖泊的总称,系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京杭大运河航运交通要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水库。然而,这里长期存在工业污染严重、生活污染涉及面广、养殖污染面广量大等问题。

  经生态环境部建议,最高检决定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事实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成立由四级检察机关组成的一体化办案团队。“南四湖流域属于跨省际区划,为此,由最高检直接立案并成立专案组,并以‘组团方式’统一办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南四湖专案组组长张雪樵介绍说。

  仅用一年多时间,相关四级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05件。通过督促各地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基本得到控制。2022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数据显示,南四湖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历史上首次达到100%。

  此番通过短视频看到南四湖再现绿水青山美丽画卷,帕特丽莎不仅高度赞赏中国检察机关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表示要推动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公益诉讼的制度与经验。

  跨区划流域治理被视作“世界性难题”。在张雪樵看来,检察机关通过一体化履职、组团式办案模式、异地管辖立案、公开听证等机制创新,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破解跨区划流域生态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

  此次,最高检正式发布南四湖专案指导性案例。该案提炼的指导意义显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可以依法实行一体办案、综合履职机制。具体来说,跨区划流域内相关行政区划共同的上级检察机关可以公益诉讼立案,并可采用领办、提办或者交办、督办等方式,分层级分类别组织下级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

  有分析认为,跨区划流域治理成为“世界性难题”,其根源在于行政执法标准的不统一。以南四湖为例,苏鲁两省的工矿企业分别执行不同的外排废水硫酸盐和全盐量标准。

  最高检专案组“对症下药”,将推动统一南四湖流域关于工矿污染、农业养殖污染、船舶污染的执法标准作为首要办案目标。通过专案办理,最高检协调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共同督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编制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推动全流域行政执法标准有效统一,打赢了南四湖专案的关键一仗。

  “这是首个国家牵头统一编制、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的流域型综合排放标准,填补了南四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统一执法标准的空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说,江苏、山东、安徽等省级检察院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共同签署协作意见,进一步加强跨区划跨系统协作。

  那么,南四湖专案何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多年难以完成的治理任务?张雪樵表示,关键在于检察公益诉讼融入法治监督体系,善于将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检察机关办理重大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对监督阻力较大的公益受损突出问题和违法事项,应当向党委、政府报告,争取理解和支持。”张雪樵说。

  南四湖在安徽段主要流经砀山县复新河和苗城河,其中,复新河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安徽省砀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海龙说,制发检察建议后,行政职能部门仅采取部分整改措施,生态环境受损未得到有效整改。

  “围绕‘是否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等问题,我院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还邀请到沿岸村民代表和部分村集体自治组织参加。”张海龙说,听证会达成了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一致意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判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履职。

  此外,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内40余家煤矿企业外排废水硫酸盐严重超标,而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面临取证难、鉴定难、鉴定贵等困难以及办案周期过长、受损生态环境修复慢等障碍。

  对此,专案组优先督促行政机关对违法企业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对不立案启动索赔程序的,或者经过磋商未达成一致,赔偿权利人又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发挥补充性、兜底性作用,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为从长效机制上彻底解决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反弹问题,案件结案后,最高检注重跟踪回访南四湖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近年来还积极推动南四湖区域开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完)

【编辑:张燕玲】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