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沈大力:我用法语撰写《中法跨文化对话录》缘起
2024-12-13 04:43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欧亚国际厅(认证)百度信誉V-6493007。浏览:6493007次,点评:100次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 海南一五星级酒店过冬套餐160元一晚。欧亚国际网投
中新社巴黎12月8日电 题:我用法语撰写《中法跨文化对话录》缘起
作者 沈大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作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从事中法文化“摆渡”工作,至今已五十载许。总结半个世纪的劳瘁,我用法语撰写出一部学术研究著作“De l’autre côté du miroir”(中译名《透镜鉴照》),亦曰《中法跨文化对话录》(Un dialogue transculturel Chine-France),已由巴黎查理-莫罗出版社(Ed. Charles Moreau)和北京外研社合作出版。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举办,应可谓对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微薄贡献。
墨兰出版社社长阿兰·李伟(Alain Lévy)谈及该社在法国推出《中法跨文化对话录》一书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他十分满意地肯定该书销售情况颇佳,“影响深远”,在法国受众中获得好评。最近,还有大洋彼岸美国两所大学来向他订购这部书。
前不久,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法语部与出版方办理了《中法跨文化对话录》的版权转让,从书中选出了“伏尔泰与蝴蝶梦”“中国禅诗”“中西龙文化”“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文化的源泉”等五个主题,向全球法语国家播放,并通过视频,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概要。
该书共分五章,每章数十项,五个章节分别题为“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汉学研究”“历史研究”“彼岸的摆渡人”。在第一章“文学研究”里,我列举了伏尔泰、巴尔扎克、瓦莱斯等文豪以及普雷维尔、罗布莱斯、乌埃尔贝克和莫迪亚诺等现代作家或诗人。
这其中,我强调了巴尔扎克的“中国情结”。巴尔扎克的父亲是个中国迷,酷爱中华文化,收藏大量关于“奇异的中华民族”的著作。少年巴尔扎克整天钻在父亲书房里翻看关于中国的书,多达25卷。及长,他回忆道:“我的童年是在中国和中国人的摇篮里度过的”。特别值得提及,早在雨果谴责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前,文学巨著《人间戏剧》的作者巴尔扎克就在其檄文《中国与中国人》(La Chine et les Chinois)里,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的卑劣行径。他宣称:“约翰牛本性不道德,出于邪恶动机发动战争,取不义之财。终不得好报。”“英国从中国人那里掠夺的一切。必得加倍偿还。”《人间戏剧》的作者曾经这样大义凛然地站在被压迫的中华民族一边,可在中国,迄今此事尚鲜为人知。
该书第二章介绍了库尔贝等一群法国造型艺术家的杰作,其中有“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梦》(Le rêve)、雷诺阿的《伞》(Les parapluies),以及北京举办罗丹雕塑展、夏加尔梦幻画作展的景况,还叙述了法国当代雕刻家保尔·贝尔蒙多承担在巴黎完成周恩来总理浮雕的全过程。
第三章“汉学研究”里,追溯了法国最早的女汉学家,首位龚古尔文学院女院士,自诩“转世中国公主”的朱迪特·戈蒂埃(自取中文名“俞第德”)的中华情结。该章节还触及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禅诗,龙文化西渐史和在寻求共相中龙形象的误读。
第四章“历史研究”,对象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并细述笔者本人亲自考辨巴黎公社墙真伪,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纠正一大谬误,还历史真面目的历程。另有对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翻译的探索。
第五章“彼岸摆渡人”里,我特别对“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进黄河”的法国汉学泰斗艾田蒲(René étiemble)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也兼谈中法文学交流史和其中的翻译文化。
在该书序言里,我首先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名言“世界通过无数视点展现在人类面前,因而需要探寻它方,普渡到彼岸”。法国哲理诗人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也指出:“异域风物乃是一种美学取向”。事实上,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不能认为它方的草更碧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代经典《山海经》在战国时代和汉朝就记载了中华民族与“远国异人”的交往。沧海桑田,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乃是古今让世界充满生机的必要途径。
正为此,我动笔用法语写出了《中法跨文化对话录》。此书所以立名为“dialogue transculturel Chine-France”,而不像英文语汇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那样,是因为,“inter”表达的只是彼此关系,不含有“trans”(au delà)超越之意。真正有意义的对话,并非只求口头接触,而要超脱表象,完成理性深化,从中得到精神滋养。知己知彼,丰富自己。当下时髦的比较文学,无论注重“平行研究”,还是强调“事实关系”,都离不开这一宗旨。“异化”也好,“归化”也罢,都应该能够丰盈各个国家本民族自己的文学艺术。非如此,则难以克服“熵”失衡和全球文化划一的趋向。
出于此一信念,在写作这本书的同时,我跟妻子董纯一道撰著了《诗与画的美学》,总共13卷,在意大利由米兰的斯彼拉里书局用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三种文字出版。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中国作家协会的《文艺报》邀约我在该刊“外国文艺”开辟专栏“天涯异草”,我还在《光明日报》办专栏“海角萍踪”,按月各供稿一篇。这些文章在国内各媒体一度广有转载。现今笔者将“海角萍踪”专栏移至香港《镜报》,并在《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报章不定时发文,传播世界文坛轶事和国际文化动态讯息,助国人开阔视野。
回望前尘,我和妻子董纯恒以著述自命。2014年,在参与编辑《中法友谊50年》文献时,董纯曾谦卑地表示,唯愿在山高水长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充当中西两端普通的“架桥人”。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和日本友人茉莉女史曾称我俩是“文化摆渡者”,给我们夫妻莫大激励。虽然年迈多病,我们仍将沿着这条已开辟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互相砥砺,携手前行。(完)
受访者简介:
沈大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作家、历史学者、文学翻译家,1938年生于陕西延安,1947年参加撤离延安的长途行军。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随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法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当选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1994年起陆续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国东方语言学院讲学,被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评为教授兼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6年被颁授法国敬业金红十字勋章。有大量学术著作、译作及文学作品出版。